人物简介:李会利,女,1984年06月出生,家住二坝镇汾水行政村滩赵自然村。
事迹简介:17年前,出生在河南省清丰县的李会利,与二坝镇滩赵自然村的赵跃在北京相识相恋。婚后第二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,本来是一个和美的小家庭,却因为接踵而至的变故,在风雨中飘摇。她用羸弱的肩膀支撑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,用爱点燃亲人生活的希望,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的乐章。
正文:
不离不弃伺瘫夫
1982年,李会利出生在河南省清丰县。会利4岁时,母亲病故。李会利是叔叔奶奶养大的,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奶奶和叔叔的养育之恩。
初中毕业后,李会利去北京打工。同年,二坝镇滩赵自然村的赵跃也去北京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李会利认识了赵跃。一段相处后,李会利觉得赵跃很善良,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青年。赵跃了解李会利身世后,甚是怜悯,决心要一辈子照顾她。
2003年,俩人结婚,第二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。一家人和和美美,恩恩爱爱。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2013年除夕,公公生病去世。父亲去世几个月,赵跃就行走不畅,胡言乱语。2014年3月21日,赵跃被送进弋矶山医院,确诊为烟雾病。李会利当时几乎昏厥,她怎么也不相信丈夫会得这样的病。
公公生病,家里已经花光了积蓄。现在,家里分文没有。李会利以泪洗面,一筹莫展。亲戚们得知情况,纷纷慷慨解囊,为赵跃凑了二十多万元,帮助他做了开颅血管搭桥手术。
2014年11月,赵跃需要做康复治疗。这时,李会利快要临产。她每天腆着大肚子,来往楼上楼下。一次,在楼道上听到丈夫在“啊啊”,李会利心急,一脚踩空了台阶,跌倒在楼梯上,经过的护士赶紧扶起了她。发现李会利是一个快要临产的孕妇,责怪她太不注意保护胎儿,李会利委屈的泪水哗哗直流。护士了解情况后,十分惊讶。打那以后,李会利的交费取药的事,医院就安排了专人负责。
赵跃160多斤,李会利每天抱上抱下好几次。床头到轮椅就那一点远,但是,李会利每次都要用好几分钟,气喘吁吁,汗如雨下。可是,这一抱,就是六年。
赵跃一日三餐喂吃喂喝,他虽然失去语言能力,身体也不能动弹,但仍然有思维能力,对饭菜的可口冷热,赵跃是有感觉的,每次喂饭前,李会利总要先尝尝冷热,生怕烫着赵跃。赵跃喜欢吃咸,可是这不利于控制病情,喂菜时,李会利总要哄着丈夫,告诉他清淡饭菜对养病有好处。
李会利坐月子时,婆婆特意为她炖了老鸡汤,李会利舍不得喝,瞒着婆婆喂给丈夫喝。赵跃流着泪,闭着嘴不喝。李会利流着泪说:“你是家里的顶梁柱,你好家才好。”听着妻子的话,赵跃万分痛苦。
在李会利的精心照料下,赵跃的病情明显好转。
无怨无悔侍病婆
李会利的婆婆陈菊芝,今年已经76岁,患有风湿症近20年,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,引发多种并发症。现在,老人手脚严重变形,行走十分困难,声带发音模糊,视力严重下降。
李会利嫁到赵家后,视婆婆为母亲,婆媳情深意长。治好婆婆风湿症一直是李会利的心愿。2004年,李会利带着婆婆先后去了10多家大中医院,虽然缓解了婆婆的病痛,但是都没有得到根治。可是,李会利不甘心,只要听说哪里有治风湿症的好良方,她都要劝婆婆去试试。风湿病患者是凉不得的,李会利不让婆婆洗衣服、下冷水。她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起床,洗好全家人的衣服,做好饭,忙完一切家务后才让婆婆起床。
丈夫去世,陈菊芝感到很孤单,那几个月里,李会利时常到婆婆房间,陪婆婆聊天。婆婆喜欢听庐剧,李会利为婆婆买了一台戏剧机。儿子患上了烟雾病,陈菊芝真的垮了,整日以泪洗面,一病不起。赵跃手术住院,李会利寸步不离。听说婆婆在家病倒在床,李会利心急如焚,趁亲戚看望丈夫之际,李会利抽空回到家,竭力劝说婆婆治病,陈菊芝死活不恳。李会利长跪床头,使陈菊芝无法拒绝。帮婆婆看完病,服侍婆婆吃药后,李会利又赶到了赵跃身边。
李会利坐月子期间,陈菊芝说什么也不让媳妇下床。有几次,李会利生怕婆婆下冷水,硬要下床洗衣服。陈菊芝急了,找来一根粗木棍,对李会利说:“你今天要是下床洗衣,老娘就死给你看。”说着就举起了木棍,对准自己的头。李会利慌了,连忙夺下婆婆的木棍,抱着婆婆,泣不成声。
婆婆每天吃药四五种,好几十粒,李会利都要数清配好,然后倒上热水,自己先尝尝水温,按时给婆婆送服。陈菊芝有几次拒绝吃药,理由是为家里省些钱。李会利说:“妈,你这是让我背上不孝的恶名啊!”
李会利在生活上服侍婆婆,在精神上安慰婆婆,使得陈菊芝的心理得到了慰藉。
克勤克俭树家风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李会利过惯了穷日子。李会利治家克勤克俭,一分钱掰成两分用。有一次,赵跃给她买了一套化妆品,价值500多元,本想博得妻子的开心,谁曾想李会利却不领情,骂赵跃糟蹋钱。赵跃很生气,说她不知好歹。李会利对丈夫说:“不该用的不能用。”
赵跃生病后,赵家债台高筑,日子过得异常艰难。过年时,镇关工委送来了慰问金,婆婆想让媳妇为孙女孙子买一套新衣。李会利对婆婆说:“孩子们已经有了捐赠的衣服,省一些钱为你们买点药吧。”正在读初中的女儿见母亲眼里噙着泪,连忙安慰道:“妈妈,我们不和别人比过年,留下一些钱给爸和奶奶看病。”李会利抱着女儿的头泪流不止。
2020年元月,镇关工委组织爱心超市给李会利家送来了年货。好些天没尝过肉的6岁儿子,一看见肉,高兴地抱了起来,在场慰问的同志都捂着脸,流下了辛酸的泪水。
李会利有一手针织的好手艺,冬季时,给家人织毛线鞋;夏季时,她用旧鞋底钉上旧皮带,做成拖鞋。村上一些老人过冬,李会利也时常给他们送去毛线鞋。老人们知道她家困难,要给李会利钱,李会利说:“我们是靠政府和社会关怀接济的,我也应该为社会作点贡献!”
女儿赵理想读初中离家很远,中餐需要在学校食堂就餐,一年需要近2000元,对于赵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赵理想坚持中午回家吃饭,李会利考虑女儿太辛苦,怕影响学业,还是让女儿在学校就餐。女儿知道母亲不容易,平时不用一分钱。有时需要买学习资料,赵理想回家也不吭声,遇到试卷就自己抄一遍,实在抄不了的,就找上届同学去借用过的资料。
现在,李会利一家吃上了低保,一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,但是丈夫和婆婆吃药每月在一千出头,每人生活费200来元。这点钱怎么打理,李会利都要一分一分地算着用。好在这几年,政府和社会人士多方关怀,一家人的温暖总算有了保障。
李会利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里的一片天,用爱点燃亲人生活的希望,用乐观、孝心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,诠释了责任、爱心的深刻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