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赴合肥市包河区、滁州市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南京市江宁区、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学习考察,进一步解放了思想、开拓了视野,使我对我区现状及以后工作开展有了新的思考。
一、 考察心得
(一)树立新理念,布局新方向
一是高起点规划、大手笔建设。此次考察学习的合肥滨湖卓越城、南京未来科技城、杭州未来科技城及人工智能小镇,都围绕“高品质、创新型、开放型”建设模式,总体规划起点较高,投资较大,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龙头,多方面配套服务支持的综合性集群布局。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更是形成了“孵化器-加速器-产业化基地”接力式全程创业创新产业链,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北航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,对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地建设很有借鉴意义。目前我区虽依托鸠江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机器人产业园,整体工作却偏重于项目招引,在新兴企业孵化、初创企业助推、高端人才孵化、创新成果攻坚等方面还缺乏全方位、高起点、大手笔的规划。
二是引外部力量,增发展活力。合肥滨湖卓越城除聚焦创意文化产业的主平台外,还建设了滨湖金融小镇,重点集聚了一批金融机构总部、功能性金融机构和平台,含银行、保险、信托、担保、融资租赁、风险投资、资产管理、股权投资、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多功能、全方位金融服务,为产业发展添加了强劲动力,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也大大增加了园区活力。而我区开发区建设,目前只依靠政府资金建厂房,给政策,一方面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,另一方面效率较低。引入高效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招引和服务,一方面经由灵敏的资本嗅觉筛选,一定程度上会剔除部分不良项目,另一方面金融投资机构自负盈亏,也减少了政府负担。
(二)开拓思路,踏实作风
此次考察中,合肥、滁州、南京、杭州干部谋发展、干事业的精神很足,在大局谋划、机制建立、制度改革等方面敢想敢说,不局限于既有的老办法和老思路,形成独特的工作机制体制。同时,在服务企业、助推产业、发展事业上也能高效执行、狠抓落实,不一味求新,以实践为检验创新的第一原则。在这些方面,都很值得我们学习。如合肥包河区的“大共治模式”,建立分层分级处置机制和高效运行的网格化治理体系,采用这样的新办法,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
二、 工作建议
(一)南北兼顾,跨江发展
一是完善江北区域工业园区规划。把握江北开发重要机遇,加强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设力度,布局规模较大、投资较高的大工业项目,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、行业带动力较强、就业市场较大的新经济增长极。
二是推进江南园区“产城融合”发展改革。加强城区规划和产业发展同步定位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对各街道、鸠江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低效、闲置工业用地全面摸排,清退僵尸企业,腾笼换鸟,整合江南片区布局分散的工业区,建立统一的产业园区秩序。优先支持工业区域内优质龙头企业发展,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拉动行业发展集聚,形成模块化、组团式空间结构,实现城市功能区空间划分,产城互促,共同发展。
(二)加快经济结构改革
一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。全力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,提升整机核心技术能力,加快核心零部件国产化,扩大系统集成规模,提高行业把控力和核心竞争力。积极发展下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平台,全面增强基地综合竞争力、辐射影响力。有机融合大数据、互联网共享经济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形成“一核多支”的新型发展模式。
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。加大方特旅游区和新华联旅游度假区建设力度,促进旅游品牌提升,增强旅游接纳能力。加快培育新华联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。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,壮大皖南快递产业园规模,支持芜湖港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。鼓励电商、快递产业融合发展。全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,优化城东新区商业氛围。积极发展健康养老、教育培训等产业,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和辐射力。
(三)加大产业链前端布局力度
一方面由于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密集型特征,技术难度较大、工艺流程较为复杂,难以做到大规模量产,机器人项目体量普遍较小。初创机器人企业对资金、人力、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较大,需加大孵化培育力度。另一方面,经过几年发展,园区机器人企业已有一定集聚规模,仅依靠继续招引成熟的机器人项目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后劲。建议抢占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新机遇,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,加大机器人产业链前端布局力度,自主孵化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新机器人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