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&& “救护车一响,三头猪白养”。数据显示,我省贫困人口中,因病致贫人员占比高达57.2%。虽然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投入,但是由于历史原因,贫困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医疗卫生现状仍不乐观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,乡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,人才匮乏,农村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病远”情况较为突出。由于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,患病群众“小病”拖成“大病”,最终导致因病致贫、返贫。
&&& 最大程度减少贫困地区群众因病致贫、返贫,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卫生事业,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。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,健全县、乡、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。加强县、乡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,提高医疗服务水平,缩小城乡卫生差距,建立起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,真正实现“家门口”就近就医。整合现有卫生资源,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,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、基本医疗、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。
&&& 医务人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,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,必须要把基层医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。要对现有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,提高其诊治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能力。引导年轻医务人员到基层,尤其是到贫困乡村工作。有关部门要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,研究制定村医退养政策,吸引医务人才沉到基层、扎根基层。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。
&&& 把医疗资源沉到基层的同时,也要把医疗帮扶资金沉到基层。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,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。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,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,动员红十字会、基金会等社团组织、慈善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,多渠道筹集资金。贫困地区,人口数量众多,地方财力有限,因此健康扶贫也要精准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,明确救助范围,提高救助水平,重点覆盖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,提高贫困人口的缴存比例和报销比例,让困难群众有钱治病。
&&& 破解因病致贫、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“坚中之坚”。唯有补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这个短板,才能保障健康扶贫工程健康运行,让贫困群众“看得起病、看得上病、看得好病、少生病”。